7月27日,国新办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举行发布会。中国网 郑亮 摄
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国共划定了约4万个环境管控单元,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明底线、画边框。在强化项目环评保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严格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守牢了高质量发展底线。健全生态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加强生态环境督察执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项目盲目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国共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
强化环境质量改善和碳排放协同管理,推动实施结构减排。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近50万台降低到目前不足10万台,减少燃煤使用量4亿多吨。北方地区完成农村散煤治理3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消费量7000多万吨。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6.8亿吨钢铁产能完成或正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
大力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项目开发(EOD)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去年,全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2万亿元,已经成为绿色经济的重要力量。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全优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共保联治的良好格局。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命名了6批468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1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GDP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在2013年是89.5微克/立方米,去年降到30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由58天降为仅3天,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为“北京奇迹”。
到去年,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我国是核能核技术的利用大国,大陆地区现有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77台,居世界第二位。多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总体是良好的,未发生过国际核与辐射事件分级表二级及以上事件或事故。去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对全球387台运行机组进行了综合指数排名,有74台满分机组,其中我国大陆地区就占了37台。在今年的《核安全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各方认为我国实现和维持了高水平的核安全,业绩显著。
建立由行政机关、派出机构、技术支持单位“三位一体”的核安全监管体制。对核产业全链条从严审评许可,颁发了AP1000、“华龙一号”等全球首堆许可,对选址、建造、运行、退役全生命周期从严监管,对重点实行24小时驻厂监督。去年底,完成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三年行动,累计检查6141次,对发现问题拉条挂账、逐项督促整改。
建成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三张网”,布设了1835个监测点位,实时获取和发布辐射环境数据。完善核与辐射事故应急体系,指导建成了三支快速支援队伍以便及时有效处置核事故。建成投运国家核安全监管技术研发基地,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动建成龙和处置场,解决我国核电低放废物处置问题。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筛选4000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的化学物质,开展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逐步掌握分布情况。将国际上已经禁止和限制使用,且在我国仍有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优先纳入评估计划,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评估。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对14种具有突出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
用于生产学生书包、塑胶跑道、儿童玩具等的短链氯化石蜡,将在今年年底淘汰。今年还将淘汰国际上关注的全氟化合物中的两大类,并对全氟辛酸类实施用途限制,禁止用于防水防油的服装、烘焙纸、胃镜管等。目前,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印发了省级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
印发实施《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环境监督办法(暂行)》等,开展全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等五个层面的监测评估,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三方面制度。同时,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充分利用卫星资源、航空有人和无人机、地面固定和移动巡视监测等手段,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重点围绕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提升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截至目前,发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5000多个,5个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省份生态破坏问题79个。
通过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开曝光涉及生态破坏、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87个,长江、黄河警示片揭露了生态破坏问题226个,有力推动了一批突出生态问题的解决。如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得到彻底整治,旧址变成了公园绿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里,一度消失的普氏野马重回“故乡”。另一方面,通过“绿盾”行动,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重点问题94.24%已经完成了整改,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重点问题数量和面积实现了“双下降”,基本扭转了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的趋势。
针对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利用和处理问题,以及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案件多发频发的态势,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连续四年开展打击两类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四年来,全国生态环境部门共查处涉危险废物和涉自动监测数据违法案件19982起,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3667起。
发布10批80起涉危险废物和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的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件。如2022年浙江省台州市破获49人利用网络平台跨省处置铝灰污染环境案,涉及江苏、山东、浙江三省6个地级市,累计处置涉案铝灰8226吨,18人分别判处有期徒刑最长的五年、最短的七个月,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了有效震慑。今年1月,我们会同最高检、公安部,对3起第三方服务机构在环评编制、验收监测、机动车检测等领域弄虚作假的重点案件实施了联合挂牌督办,严肃查处了以山东锦华案为代表的一批环评造假案件,山东锦华案是查处和判决的环评领域犯罪第一案,进一步强化了震慑效应。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相关省份高度重视,成立整改领导小组,召开督办调度会、推进会,推动突出问题的全面深入整改,同时举一反三,组织多部门开展联合检查,防止类似问题反复发生。在专项行动中,地方对于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坚持追根溯源、深挖扩线,有效斩断了非法利益链条,倒逼行业规范全链条管理,逐渐强化行业自律共识。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成为引领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宣布了“3060”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宣布了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启动和稳定运行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达成了具有历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务实平衡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最早签署和批准《公约》的国家之一,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好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超过了30%,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率先出资15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已经突破了13亿千瓦,装机总量超过了煤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在建核电装机规模均属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达1620万辆,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中国向全球提供了50%的风电设备、80%的光伏组件设备。由于风能、光伏等再生能源在我国的技术进步和大规模应用,大大降低了全球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成本。202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装机成本较2010年下降约82%,风电装机成本下降了35%-40%,不仅为推动中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也为全球的减排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与沿线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与31个国家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经有43个国家的150多个合作伙伴。建设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培训了120多个国家3000多人次的环境管理人员和专家学者。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与39个共建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通过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指南,对项目实施提出了明确的环保要求。我国企业在承建海外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先进的环保理念。比如,加纳集装箱码头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建立了“海龟孕育中心”,孵化放生1万多只小海龟。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保护象群生存家园,多次延长隧道、以桥代路。
党的十八大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九大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两步走”的目标。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按照党中央部署,黄润秋介绍,生态环境部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持续研究美丽中国建设的指标体系,锚定到2035年美丽中国基本建成的目标,研究分阶段战略安排。突出“美”为核心导向,将系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机结合起来,宣传、推广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去年以来,我们已相继推出了18个美丽河湖、8个美丽海湾典型案例。专门出台关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江苏、四川、河北等省份努力探索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模式。
“今后五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黄润秋表示,将着力打造美丽蓝天、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山川,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省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域覆盖,营造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生动画面,绘就美丽中国的更新画卷。熊猫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