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如黛,田畴染绿。在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下北塘村民小组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现场,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水,变成汩汩清流,流入了农田、水塘和房前屋后的“四小园”,成为了农作物的“肥水”。
从“污水”变“清水”,“废水”变“肥水”,大埔县做了什么?答案是:在全市率先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因地制宜形成“资源化利用”“纳厂”“自然消纳”三种模式,实现分区资源化、降低造价、低成本运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要举措。
今年,大埔完成16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改造,98个自然村纳厂,523个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纳改造任务。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65%以上,设施有效运行率达到75%以上。
初冬时节,西河镇北塘村云雾缭绕,风格迥异的古建筑错落有致。沿着村里的休闲步道漫步,下北塘村村民杨叔深吸了一口气,开心地说:“现在环境真好。”
“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渠,水面漂浮绿色青苔,散发刺鼻恶臭,水渠旁更是杂草丛生。”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杨叔不禁皱起眉头,“每次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跑过去,还担心蚊虫叮咬和小孩意外掉下去。”
大埔县地处山区,大多数村庄依山而建,居住比较分散,地形高低起伏大,临户间高低错落,其生活污水治理更是困难重重。
“尽管此前全县已建设399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但设施正常运行率仅58.29%。”大埔县城综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文新直言,受限于规划建设不匹配、运维保障不到位、长效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不佳。
“以前是由几个部门多头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没有统一标准,设施做完以后缺少维护,导致有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处于白天‘晒太阳’、晚上‘看月亮’的闲置状态。”吴文新告诉笔者,加上当地人口外流,人口潮汐现象突出,节假日人口激增,不仅影响设施正常运行,污水处理量与处理能力不相匹配或在运行过程中“吃不饱”“排不掉”也会导致设施不能正常运行。
今年3月,省生态环境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因地制宜推进我省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与有效管控利用。
根据《指南》要求,聚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大埔结合地形和人口集聚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逐步蹚出了一条农村污水治理的低成本路径。
摸清家底是治理的第一场硬仗。大埔通过聘请第三方团队针对当地1591个自然村实施污水处理设施深度调研,对已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村庄,结合全面排查反馈的问题清单,以镇、村为单位对存在问题的设施、管网开展复核,摸清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现状。
据大埔县水质净化所主任胡粤林介绍,在全面摸清情况后,当地将改造分三类进行:一是将245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纳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二是将31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三是将1028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零散收集自然消纳。
其中,31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项目是梅州首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创新资源化利用试点,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处理后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节省建设投资成本,极大降低运营管理费,有效破解农村污水设施长效运转难题。”胡粤林说。
先行先试,成效初显。今年,大埔申请获得1.65亿元债券资金支持,完成168个自然村资源化利用改造,98个自然村纳厂,523个自然村零散收集自然消纳改造任务,以及部分管网改造工作。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65%以上,设施有效运行率达到75%以上。
拧开灌溉池内的水龙头,一股清水哗哗流出,一旁的农作物长势正旺。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后,下北塘村村民饶姨最大的感受是,除环境变好了,施肥浇菜也更加方便了。
“自家的菜地零散地分布在村前屋后,以前需要挑水灌溉,如今,只需在菜地周边的灌溉池取水即可。”饶姨笑着说。
“经过资源化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不仅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还变成了现在的‘肥水’,既省了钱,又肥了农作物。”在大埔县城综局副局长李志浩看来,资源化利用是山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途径。
今年,大埔结合当地社会集镇化发展趋势及城市化人口迁移现状,综合常住人口规模、聚集程度、排水现状、排入水体水质要求等,合理规划设计处理设施的规模及管网分布,选择经济适用、易于维护的工艺设备,分类设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地处边远、人口稀少的农村,当地优先考虑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态消纳)的治理模式。具体而言,对于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或者空心化的自然村(常住人口少于30人),实现污水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对于人口规模相对较多(常住人口少于100人)但周边受纳体消纳能力充足且无敏感水体的自然村,完善输送管渠、预处理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
“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水,可以输送至农田、林地、草地、水塘、小微湿地或房前屋后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再利用。”李志浩说。
作为治理示范点,下北塘村常住人口264人,按排水分区划分9个聚居片。5个人口较少的区域利用三级化粪池,采取自然资源化处理工艺治理;其余4个人口较多的区域再细分为2大块,新建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采取“强化预处理+资源化”工艺。
据广州资源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剑介绍,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处理规模为10吨/日,通过在传统“厌氧+沉淀”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太阳能增氧装置,利用自然能发电进行间歇曝气增氧,有效降解污染物,为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预处理罐作为污水处理后的储蓄罐,还可以用于取水浇灌菜地、田园等。
“该设备选用微动力设施,采用太阳能光伏板,使用寿命长;集约式的设施日常维护只需要定期清渣,降低了费用。”李剑说。
事实上,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是关键。如何花小钱办大事?资源化利用展现出成效。
胡粤林算了一笔账,以前修建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需要从村头到村尾长距离铺设管网,还需要用提升泵将污水提升到设备中,一个村花费的成本起码要50万元。
“我们通过优化污水处理路径,推进集中与分散精准治理,进一步减少长距离管网规划、降低资源化处理规模,做到了在建设投资费用上节省成本30%以上。”胡粤林说,此外,结合退塘于民、就地资源化处置等,预计村级设施年度运维经费3000—5000元/年,运维成本可以节省80%以上。
“是不是劳民伤财?”“有没有实际效果?”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动工时,个别质疑的声音传到北塘村公共服务站专职人员杨佐汉耳边。
“以前,熊猫体育网站村民习惯了将生活污水用于庭院洒扫和浇灌菜地,或习惯将厕所粪污用于农田施肥。”杨佐汉说,一些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对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影响缺乏认识,主动性不强,环境整治工作存在“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
农民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其广泛参与是保障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的关键。
“民生项目要让村民看得见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吴文新说,在项目完工后,村民们不理解、不赞同的声音,逐渐转变为了认可、表扬,并口口相传。
大埔县在整县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同时,将淘汰、清退的氧化塘重新交还给村集体或村民开展养殖工作,对未能改造成鱼塘的,统一规划建设成为景观塘,退塘于民增加乡村收益,助推新农村建设。
“一方面极大改善了不正常运行的氧化塘产生环境污染,影响村民生活环境的问题,另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农村集体和个人的收入水平,进一步带动农村群众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吴文新说。
与此同时,通过利用下沉式庭院设计配套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或光伏+微动力装配式生态滤池等资源化处理设备,能够进一步打造好乡村群众农家小院美景。水更清了,空气更清新了,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加自觉配合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形成“干群共抓、干群共管、干群共建”的良性互动局面。
在杨佐汉看来,更加喜人的变化是,以往邻里之间因生活污水渗漏,不时发生矛盾。随着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推进,村里逐渐告别了这些不愉快。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立足于长效运转,大埔县坚持“建管并重”,基于整县统筹推进的基础上,将农污运维整体托管于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第三方专业公司负责技术支持、平台管理、设施巡检、故障清除。
“第三方专业运维‘公司+村民’结合模式,便于管理,降本增效。”胡粤林说,护聘请当地村民参与农污设施日常维护、故障报警等简易管理工作。“村里的护林员、保洁员可以开展正常巡查,每个月能增加200元收入。”
此外,当地还将在适当时机引进农污运维统一智慧管理平台,有效解决各镇村污水处理的管理不规范、标准不统一、效益不均衡等问题,对处理设施运行实行统一的监管和有效的运维。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因地制宜是关键。笔者获悉,大埔县结合当地社会集镇化发展趋势及城市化人口迁移现状,综合常住人口规模、聚集程度、排水现状、排入水体水质要求等,合理规划设计处理设施的规模及管网分布,选择经济适用、易于维护的工艺设备,分类设置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一是纳厂处理工艺(适用于村居密集、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或就近有污水处理厂站[一般5km以内]、地势较平缓且符合高程接入要求的村庄)。在镇污水厂处理容量充足或对镇污水厂进行扩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新建市政污水管网把附近村庄的污水纳入镇污水厂内进行处理,具有投资省、施工周期快,见效快、统一管理方便的特点。
二是三级化粪池(适用于零散户和常住人口≤30人的聚居片有效管控利用模式,处理规模3吨/日以下)。结合大埔县“厕所革命”实施成果,采用无动力设计,污水收集后进入储存池,经预沉淀后进行储存,农户根据浇灌需求,在房前屋后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等受纳体进行利用。
三是微动力强化预处理罐(适用于常住人口30至100人的聚居片有效管控利用模式,处理规模3至10吨/日)。在传统“厌氧+沉淀”工艺设备的基础上,增加太阳能增氧装置,利用自然能发电进行间歇曝气增氧,有效降解污染物。预处理罐作为污水处理后的储蓄罐,用于取水浇灌菜地、田园等。
四是光伏+装配式生态滤池(适用于常住人口100至200人的聚居片有效管控利用模式,处理规模10至20吨/日)。在装配式生态滤池的基础上,对应不同排放标准,可以无动力或者通过增加“太阳能+储能”技术提供微动力,解决了资源化利用进水提升或出水提升等耗能难题。
五是资源罐一体化设备工艺(适用于常住人口大于200人的聚居片适度处理利用模式,排水标准高于资源化利用要求,处理规模20至100吨/日)。采用多级生物工艺,处理标准可达国标一级B、省标一级。资源罐模块化组装、运输方便,实施简单、节省工期。微动力间歇式运行,可实现智慧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