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常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全面完成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的重要时期。为科学确定我市“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部署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促进我市由科技和经济大市向科技和经济强市的跨越式发展,根据省、市关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安排,制定本规划。
“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这一主线,着力提高科技综合实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环境,努力提升民生科技进步水平,为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规模持续扩大,科技产出能力有了新的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2009年,我市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GDP)分别为1.63%、1.78%、2.21%、2.33%,呈不断提升趋势,连续保持在省辖市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中位居第四,处于全省第一方阵水平。截止2008年,我市连续十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称号。2010年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市启动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五大工程”、高新技术产业“515”计划、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91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7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了14.9个百分点,达到51.4%。先进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份额在95%以上。全市已拥有12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高新技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
大力实施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技术与产品创新,提高创新产出水平,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90%以上的研发机构和研发投入、80%的专业技术人才、60%以上的发明专利申请来自于企业。全市专利申请以较大幅度增长,“十一五”以来平均年增长率达45.6%,2010年申请专利1587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17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5.9倍和5.8倍;专利授权909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59件,比2005年分别增长7.3倍和6.6倍。“十一五”以来,实施国家级项目534项、省级项目774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4.13亿元、省科技经费9.56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46倍、2.60倍和3.07倍、6.73倍。全市拥有1家国家级、105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76家省高新技术企业。
实施了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科教城建设工程,启动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步形成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基地,覆盖全市产业和地区的创新网络。目前全市累计拥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580个,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276个,数量是“十五”末的5.18倍。常州科教城已成为我市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和区域创新示范基地,入驻科研单位、中介机构与高科技企业420多家,集聚科技人才8200多人。
坚持“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建机构、抓项目、引人才”,深入探索和实践产学研合作的“常州模式”,吸纳集聚国内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重大对接活动,与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15所高校及中科院有关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引建了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成果转移中心,引进科技成果7000多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多项,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逐渐加大,科技惠民作用日益显现。建成省首批水稻种质基因库2个,通过审定的水稻新品种22个;建成3家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9家省级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20家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0家优秀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20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拥有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2个、绿色农产品256只、有机食品124个。医疗卫生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取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0多项;环境科技工作取得突破,水体、大气、固废治理技术不断成熟,建筑节能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科技工作快速发展,科技强警示范区县创建工作全省领先,防震减灾应急防御技术不断完善。
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构建了良好的科技发展政策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创业。在落实好国家、省促进自主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制定了鼓励创新的40条实施意见和27项具体操作细则,在全省率先建立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加大创新政策兑现力度,累计兑现高企减免税15.35亿元,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4亿元。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我市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新建科普教育基地47家,累计建成81家,2009年我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5.64%,比“十五”期末增加1.84个百分点。
当前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调整和变革,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出支撑、引领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以及低碳技术等为核心的高科技群体,成为当今前沿科技领域的主要内容。我国科技发展将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为主要目标,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自主创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主要任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江苏省“十二五”时期将着力争夺科技发展制高点,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新江苏”,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面对新时期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变革及其带来的重要机遇,我市科技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有: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资源集聚提供了重要载体;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提供了有效途径;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明确了战略导向。随着区域间科技与经济竞争的白热化,我市科技发展与科技工作必须:尽快形成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起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扩大科技投入规模,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层次低、关联度低、技术含量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较大幅度提高科技产出水平;大力提升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能力,重点建设能够开展产业重大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的研发机构和代表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导向、需求牵引、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和跨越发展五项原则,以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为总目标,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为战略主线,以科技创新六大工程为主要抓手,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加快引进和建设创新创业平台,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创业环境优化,促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加快推进民生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将常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强、产出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中心和江苏省自主创新示范区。
到2015年,形成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核心、省级科技产业园为支撑、各级科技创业园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区域布局,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创新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形成以科教城为核心引擎、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银行资金为支撑、创投风投资金为补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使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产出能力显著增强,在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和创新环境等方面保持全国创新型城市第一方阵,成为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及区域创新中心,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任务。
根据“十二五”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客观要求,常州市“十二五”科技发展具体目标是:
科技投入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R&D占地区GDP比例达3%左右;市本级和各辖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例分别达4%和3%;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市R&D投入比例达90%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大幅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5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00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品群,“一核八园”实现营业总收入达3000亿元;形成1—2个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达6万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达到18%以上,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500件以上,国外专利申请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科技人才结构明显优化。全市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5万人。引进500个海归创业团队、5000名创新创业人才,50000名创新创意、创投风投、金融服务等方面专业人才,累计达50万名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管理技术人才队伍,为新一轮创新创业提供更好更优的支撑。
民生科技发展明显加快。引育优良动植物品种(系)200个以上,开发种养殖新模式、农业深加工新产品(新工艺)200个以上,稳定发展粮食优质丰产技术,加快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开发及应用步伐,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基本形成大宗农作物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技术研究,流行病、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明显提升;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治理技术水平全省领先;公共安全、低碳技术等一批公益性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建成省级以上重大研发平台5-10家,支撑和引领光伏、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成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20家,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150-200家,80%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20-30家,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场地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5000家,为集聚高端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创新创业载体。
创新型科技园区是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高端服务业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科技新城区。“十二五”期间,实施十大创新园区专项,加快建设“一核八园”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省级科技产业园以及一批科技创业园,力争形成创新要素驱动、创新能力显著、创新成效突出的国内一流创新高地。
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推进以科教城为核心引擎,以常州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光伏、创意、新能源车辆和武进区风力发电、半导体照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等八个专题园区为支撑的“一核八园”建设,是推进高新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工作,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我市将按照“一核八园”的空间布局,加快创新型园区建设。确立以“平台为本、人才为根、环境为源”的工作思路,加快“集聚、节约、低碳、生态”园区形态建设,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各项建设目标。
科教城要以建设“总部科技”的思路,做强做大研发产业,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发产业集聚区。要加快创新资源集聚,完善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引进和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研发机构、优质科技项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强化“创新之核”的辐射功能,形成与各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和相关企业一体化的创新网络。要以省、市共建科教城为契机,建立省、市联动机制,促进科教城实现跨越式发展。
八个专题产业园区要集聚一批高端人才、打造一批重大平台、培育一批创新企业,形成光伏、半导体照明、创意、新能源车辆等国内一流、世界有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一核八园”营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其中光伏产业专题园区实现总收入1000亿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专题园区实现总收入450亿元,创意、生物医药和新能源车辆产业专题园区分别实现总收入300亿元,功能新材料产业专题园区实现总收入28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专题园区实现总收入200亿元,风电产业专题园区实现总收入120亿元,科教城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
科技产业园是区域高技术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资源集聚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地方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方向,建设科技产业园区是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发展板块经济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各辖市区结合产业特色,出台支持园区建设的具体政策措施,引导鼓励各类主体参与科技园区建设,通过集聚创新资源,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特色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技术新兴产业集约化、功能化、特色化发展,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园区形态明确的专业化创新载体。到2015年建成10-1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使科技产业园成为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倍增器。
科技创业园是孵化高科技企业的摇篮,是连通创新源头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之间的桥梁。以“一核八园”为重点,推进各类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建设,为创业提供成长的空间。引导各辖市区根据区位及产业优势统筹规划创业平台建设,形成错位发展、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创业平台网络。进一步创新科技创业园的建设与运行方式,鼓励相关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投资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或加速器,形成“引进——孵化——加速——共赢”的“裂变式”发展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规模做大。
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和培育高端服务业,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质态的主要内容,是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期间,以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和形成高端服务业品牌为主攻方向,确立三十个优先产业主题,加大引导扶持,努力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以风能、太阳能、核能及生物质能、智能电网设备以及新能源汽车为发展重点,提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技术装备基础,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生物制品、生物试剂、小分子药物及给药系统以及医疗器械及医用材料研发与制造为重点,形成我国具有明显技术优势与特色的新医药产业基地。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以大功率LED外延片的生产、芯片的制备和封装、大功率LED的应用及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建设,形成较完善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和创新链。以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为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与骨干企业,建设一批行业示范项目与工程。以新一代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特种行业机器人为重点领域,建成国内一流机器人产业基地,支撑先进装备产业高端发展。进一步强化软件与动漫优势,打造国内一流动漫产业名城。
以新一代轨道交通设备、智能化工程机械、智能农业装备和基础装备为重点领域,以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为产业方向,以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为突破口,加强技术攻关,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我市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高端发展。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机遇,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与网络设备领域的集成创新,促进器件的功能化、片式化、微小型化,开发一批三网融合的网络、通信重大产品,全面提升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面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需求,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在节能技术与设备、废水、废气、固废物处理等领域,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企业,建成省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以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为目标,以科教城为重点,各级创新园区和创业园为依托,推进产品研发、创意设计、分析检测、试验验证、共性加工、制样、技术咨询、知识产权、资源管理、创业孵化等高端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方向,运用高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及业态,全面提升中介、信息、现代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现代会展等服务业,形成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体系。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和“绿色制造技术应用” 科技示范工程,推进以信息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为代表的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向纺织、冶金、机电、化工产业,深入实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集成应用示范,全面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围绕机电、冶金、化工、建材行业,开展绿色设计技术、绿色生产工艺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回收处理与再制造等新技术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典型工艺和重点装备,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应用示范,推进产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运用基因重组、细胞融合以及组织培养等现代育种技术,在功能性品种开发、品质提升、抗病虫害、抗逆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良种选育。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场地、生产、投入品、采收、清洗、预处理、运输全过程安全评估和控制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开发农业生物制品和精深加工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评估与生态重建等技术研究及示范。开发农业节能、节水、节材等新技术,降低农业生产的综合能耗和污染水平。运用现代农业装备和信息技术,加强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围绕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低碳技术和科学普及等领域,实施五大民生科技行动,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开发适合城乡社区人群的常见多发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技术及诊疗规范;开展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孟河医派”等中医传承方法、辩证体系研究以及基于现代技术的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标准与方法研究;开展基于物联网系统的医疗卫生信息体系技术研究与示范。
重点项目:社区医疗系统、数字化手术室信息集成与管理系统、结核病全自动检测系统、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
开展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突破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蓝藻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环境监测仪器等;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与GIS技术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控与预警综合信息平台、城市水生态研究与修复工程中心、环境评估与修复工程中心;开展典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重点危废与固废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置的技术攻关和示范;大规模开展生物信息素为代表的无污染生物农药的应用示范。
重点项目:工业生产废水无害化综合利用技术及装备;用于自然河道水质改善,景观水体生态修复的生物膜产品;用于各种污水处理设备和系统的平板膜;废弃物清洁利用技术及成套装备产业化;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应用示范;城区水环境污染控制及质量提升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重点开发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等的监控预警、治理与应急救援技术。开发信息化、智能化刑侦技术,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突发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可追塑性等技术。
重点项目:煤矿及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通信应急指挥车;智能救灾系统;应急救援复合道面垫板及制造装备;信用卡申请和交易欺诈自动甄别技术和系统;农产品以及农产品深加工行业的食品安全检测和控制。
重点开发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核心的绿色建筑体系,包括系统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和集成创新等技术;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广高效用能设备和节能运行管理技术;发展城乡建筑、照明与交通领域的节能技术,并示范应用;开展城镇综合节水技术,节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建成示范区;开展人居环境管理信息化,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等,建成示范区;开展典型农业和工业园区的节约与循环经济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
重点项目:电子废弃物(废线路板)全组分高值化清洁利用成套装备;印染废水燃料回收系统;有机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地表水源热能建筑应用集成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城市微型低速电动车示范推广项目等。
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知识产权等观念和知识,对更多社会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方法,弘扬科学思想,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努力动员各方面力量,从娃娃抓起,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幅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重点项目:启动建设常州科技馆;开展优秀科普教育基地培育工程、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工程和全民科学教育培训工程等。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十二五”期间,我市将以做强企业、做大产业为目标,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实施创新企业壮大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形成一批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核心技术,打造一批名牌产品,造就一批创新领航企业和创业先锋企业,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引导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行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的战略合作,在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鼓励各类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力争80%以上本土大中型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建立校(院)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进各类创新资源。围绕“一核八园”等创新载体,引进重大研发机构,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示范园区。继续办好“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开展科技对接,建设一批校企联盟,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瞄准国际一流科技资源和创新团队,探索建立“功能互补、两边一体”研发机构的合作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创新合作与竞争,全面提升吸纳和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
面向风电设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完善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共同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探索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产品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有效途径,以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业技术创新链。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方式,增强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相关产业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推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向高端提升。
科技基础设施是集成与共享科技资源,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和基础。“十二五”期间,坚持需求导向、政府引导,依托优势企业和各级各类园区,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新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优化平台布局,加强原始创新,形成引领和支撑产业创新的科技平台体系。
重点围绕智能电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功能新材料、创意产业、现代农业等,加大重大研发平台引进和建设力度,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央企来我市创办研发机构,建立分院(所、中心)。重点支持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常州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院等重大研发平台建设。
围绕智能电网、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及创意产业等,加快建设工业设计中心、产品测试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引进和发展研发设计、中介咨询、科技金融、技术交易等高端服务机构,提高服务层次和水平。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企业和产业需求,建立人才培养与人才交流等中介实体。支持有实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整合行业资源,加强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形成有较大规模、较强实力的骨干机构,提升服务成效。
围绕“一核八园”建设目标,着力完善我市科技基础设施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提升科技基础设施的内涵和质量。促进各类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瞄准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硬件条件建设,提升平台支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和管理,加强对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运行绩效考核,提高平台运行成效。
创新创业,人才为本。“十二五”期间,围绕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实施创新人才引领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实现人才数量的递增和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人才向企业流动、向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人才,人才引领产业”的良好态势。
深入实施新一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以“一核八园”、省级科技产业园为载体,突出高端引领,大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实现产业跨越发展的创业领军人才及团队。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加快引进一批具有研发管理经验、行业技术背景、能够带领企业技术跨越的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研究制定特殊激励政策,创新服务举措,营造良好氛围,使领军人才能够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启动实施“高层次人才企业育聚计划”,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重点实施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推动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继续实施省“333”、市“831”人才工程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继续对为经济社会特别是产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
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大培训力度,加强综合服务,着力提升企业家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持续创新等能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和城市文化,加快建设一支具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科技企业家队伍,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鼓励高校聘用企业家和技术负责人作为产业教授,发挥他们创新创业的示范与标杆作用。
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期间,实施创新环境支撑工程,进一步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服务环境,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效维护科技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申请代理、评估投资、推广应用、检索咨询、纠纷代理等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对知识产权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体系,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加强战略推进,着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力和控制风险能力。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的工作和投入力度,重视提高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搭建技术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的对接交流平台,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商业银行、投资机构、政府等各方参与的交流沟通机制。制订专项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利用银行资金、风险投资、担保融资以及上市融资等手段来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促进银行、担保、保险等机构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支持。鼓励建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为企业研究开发及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和保障。
动态分析我市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不同时期的政策需求,加强政策制订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政策制定的能力及水平。深入分析我市各类创新创业政策的作用机制,理清相关政策实施的着力点,加强政策落实到位,提升政策执行的能力与水平。完善我市创新创业政策服务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政策服务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落实工作责任,用足用好各级各类政策,提升政策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梳理制约企业技术创新、产业科技进步、政府效能提升、社会资源集约等的各种因素,进一步强化有关资金扶持、税费优惠、政府服务、规划制订、环保督察、舆论宣传等调控手段的导向性,修订或出台新政策,使政策形成相互匹配的体系,聚焦实施相关的科技政策,形成科技政策导向的共振效应。
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工作方针,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把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十二五”期间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统一认识,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提高对科技发展规划、重点工作部署以及重大创新政策的执行能力。
完善市本级财政和辖市(区)财政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把财政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切实保证财政科技投入及其中的研发经费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发挥好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和激励作用,以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积极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投入多元化体系的完善。
选择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科技发展领域,进一步强化配置区域内外、政府与企业等各种途径科技资源的集成性,集中有限科技资源,加快突破区域科技发展的重点目标,形成科技资源作用的共生效应。
针对产业转型的自主创新与低碳环保、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与保护、经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等目标任务,加强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配置、财税政策执行、科技计划引导、招商引资筛选、科技人才引进、科技目标考核等一系列工作的针对性,完善政府各部门服务工作会商机制,形成科技工作开展的联动效应。
重视科技政策与战略决策的专家咨询作用,成立科技决策咨询机构,为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和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牵线搭桥,对重要产业的技术预见、产业技术发展目标和路径、产业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等复杂系统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以实现重大科技战略的超前部署、重大科技项目的超前安排,提高科技发展决策水平。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在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科技创新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绩效考核,促进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认识、工作措施与工作成效“三到位”。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观测、预报及预警体系,准确掌握高新技术产业运行态势,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决策依据。加强和完善科技发展统计、评价与监测体系,建立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重要科技政策及重点科技工作的绩效评价和监测体系,引导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政策实施和科技工作部署的合理调整。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十大创新园区建设,集中配置各类创新资源,促进园区跨越式发展,使创新园区成为我市新兴产业的集聚区、高端服务业的先导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建设目标:秉承“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理念,通过研发机构的引进和培育做强做大研发产业,使常州科教城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研发产业集聚区,为全市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核心引擎。围绕做强做大技术研发平台、健全技术转移体系、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强引进、孵化、培育、加速、转化等全流程服务。到2015年,扶持10家大院大所大学的研发机构做大做强,人员平均规模超过300人。园区国家级人才突破50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突破100人,市海归创业团队突破300个,外籍专家突破300人,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人员数突破4000人。园区集聚企业超过100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企业1家、各类上市企业5-10家,形成1个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
培育重点产品群:纯电动微型汽车产品群(含整车、新型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驱动电机、电控等),成为国内重要的纯电动汽车研发及生产基地;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群(包括电子电声行业用成套机器人、LED行业用成套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老年服务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装备等),成为国内重要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及孵化基地;以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文化创意产业,优先发展电子商务、基于3D/4D技术的动漫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群,包括新型药物研发、新型试剂研发、新型医疗器械研发;新材料产品群,包括电子材料、LED材料、医用材料等;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以清华麦科卡为龙头,积极培育中科来方、易控电子、高尔登、诚欧动力、中科朗恩斯等汽车产品群骨干企业;以铭赛机器人为标志,积极培育新平、汉迪、远量、益利来、盛鹏、创能、海新、联冶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群;积极培育迪锐特、第九大道、唐恩、佰腾、第九艺术、爱拓、梦想人、广游等一大批软件和信息类企业;积极培育齐晖、普罗赛、和泽生物、善美、靶标生物、常大中威、艾信兰、雷卡牙科等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培育爱特恩、美淼、吉森、五洲等新材料企业;加快引进和培育工商银行、金新创投、九洲投资、天禄创投、红土创投、联创、络优租赁等金融类企业。加快推进铭赛机器人的上市进程,加快推进风投创投资金进入爱特恩、地标建筑、雷卡牙科、易控、迪锐特、雅谱等优质企业。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江南现代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常州数控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常州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常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江苏大学常州工程技术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常州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湖南大学常州机械装备研究院;河海大学常州科技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佰腾网。
建设目标:围绕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制剂、生物技术食品及添加剂、生物医药制造装备与医疗器械等四大重点产业方向,加强技术与产品研发,加速成果产业化。到2015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各类上市企业5家,集聚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形成1个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产业集群。
培育重点产品群:新型人用、兽用疫苗;国家一类抗肿瘤、抗血栓、糖尿病治疗蛋白质药物;治疗心血管和抗肿瘤新药;疾病及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使用生物转化技术工艺生产的大品种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新型食品添加剂;新型工业生物酶;新型高端医用敷料;新型高端骨科及齿科等植入医疗器械;新型血液透析设备和透析耗材;数字化手术室;医院物联网集成系统;医疗及科研用成像设备为代表的大型高端医疗器械。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积极促成方圆、千红、常药、四药等骨干企业的新建项目向园区集中,主动承接孵化成熟企业到园区进行产业化,推动现有企业集聚。密切跟踪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动态,主动对接世界知名制药企业和中国医药百强企业,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项目和我市产业链薄弱环节的关键企业。加快推进千红生化、太平洋美诺克、方圆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的国内外上市进程,培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生物医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基因工程蛋白质技术及应用公共服务平台;中药创新研发平台;医用新材料和创新药物研发平台;给药系统研发中试平台等。
建设目标:围绕建设天合太阳城以及完整光伏产业链,推进重点项目实施,强化立体招商,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发展支撑。到2015年,通过打造一个年产值600亿元的光伏核心企业,引进6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6.5GW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能力,园区内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超过100亿元的企业1家,力争形成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
培育重点产品群:30-100兆瓦级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成套装备;50MWp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太阳能光伏与供热一体化系统;单晶硅、非晶硅、微晶硅薄膜、背接触等新型太阳能电池;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器、太阳能激光设备、紫外线固化设备;多功能高效增透光伏玻璃。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按照5年产能达到6.5GW的发展要求,有选择地引进规模组件企业,争取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企业集群集聚,促进产业规模提升。积极推进天合光能等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迅速扩张并降低成本,抢占市场份额。加快实施天合光能、协鑫光伏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产能扩大与产业链新建项目,积极探索以产业链整合企业的路径,重点培育一批10亿级、50亿级的梯队企业,争当光伏产业的“团体冠军”。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伏产品检测平台;光伏镀膜技术研发平台等。
建设目标:围绕中韩游戏产业以及软件、网游、动漫、旅游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到2015年,创意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00亿元,形成高新区的支柱产业;培育10家骨干企业成功上市,孵化一批具有常州特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品牌,争取10%的产品在行业内达到全国第一,有5—10家企业在其领域内成为全国第一。
培育重点产品群:现代装备与信息家电等嵌入式软件;实时防护、网络监控、安全存储、数据备份等信息安全软件;图形图像、音视频等数字内容加工与处理软件;基于网格测控模块的主动式电子标签信息集成系统;基于CPU云构建分布式并行集群渲染系统;网络游戏主题体验公园;基于3D/4D技术的动漫产品;融网游、动漫、文化体验与传统旅游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抓住网游产业发展的有利时机,重点扶持,全力突破,尽早培育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网游运营平台和网游企业;选择优质动漫创意项目与社会资本结合,做大做强动漫企业,跟踪服务并重点培育卡龙、世轩软件、炮炮兵等企业上市,形成资本市场的“常州动漫板块”;充分发挥中华恐龙园的旅游知名度,整合现有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依托中华恐龙园的品牌优势,与创意产业基地捆绑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动漫、网络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动漫引擎以及运营平台;数字多媒体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出版发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平台与测试平台;创意产业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推广中心及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平台;创意产业孵化器;创意产品设计与快速制造服务平台等。
建设目标:围绕新型动力电池、车用驱动电机、车辆控制系统、和电动汽车特需辅助系统等关键领域,按照“一个生产制造基地、两个公共服务平台、一个空港新城特色小镇”的总体功能结构布局,打造全国重要的节能与新能源车辆产业园区。到2015年,园区业务总收入达到3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2家,其中超过100亿元企业1家,形成国内领先的优势产业集群1个。
培育重点产品群:纯电动微型车及观光车等纯电动专用车;12米纯电动低入口城市客车及关键部件牵引电机;高效节能混合动力客车;高功率、长寿命锂电动力电池系统;锂电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正极材料、隔膜、粘合剂、电解液);新型动力电池。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选择黄海客车等资产规模大、技术积累多、从业经历长的整车企业和动力电池等关键部件企业,引导要素集聚,壮大企业规模,同时,引导和支持能源、汽车行业科研开发机构,特别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及高水平研发团队,直接参与产品研发、项目投资和企业经营,快速培育一批以先进技术为基础、资本与技术紧密结合,具有良好发展潜力和鲜明专业特色的成长型企业。支持黄海客车开发电动客车,尽快使混合动力、纯电动大中型客车上批量;培育常捷科技、盛扬电动等微型车生产企业;积极推进麦科卡二期项目实施。引进若干国内外著名汽车集团来投资建厂并设研发机构,通过若干龙头企业作支撑形成产业集群,将园区的产业规模做大。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能源汽车专业孵化器;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及材料检测中心。
建设目标:围绕建立和完善风电装备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集群化发展,在扩大风电整机生产基础上,发展风电相关部件、材料配套产业,形成较完善的整机与关键部件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15年,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2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企业1家、上市企业2家。
培育重点产品群:5MW及以上半直驱式海上风力发电机组;2MW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增速箱;高能量转换效率的叶片;高可靠性齿轮箱、发电机、主轴、大型轴承等风电关键部件。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大力扶持以新誉风电、卓润重工等为龙头的整机与零部件生产企业,进一步促进其加快自主研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产业化建设规模,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通过招商引资和引导我市其他装备制造企业进入风电零部件生产领域,培育轴承、齿轮箱、变频器和控制系统制造的龙头企业,完善风电产业供应链,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风电装备产业体系。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省(新誉)风电装备技术研究院;兆瓦级风电机组整机集成设计分析平台;兆瓦级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公共测试平台;风电机组整机建模及仿真平台;风电变流、并网及低电压穿越技术开发平台;风电控制系统仿真平台;海上风机研究中心;专用材料研究中心等。
建设目标:围绕构建半导体照明产业链,逐步提高中上游产业技术吸收、消化与再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到2015年,园区营业总收入200亿元,园区内企业总数8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4家,培育各类上市企业4家。
培育重点产品群: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关键材料氮化镓(GaN);蓝宝石衬底基片及其制备;半导体照明用功率型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大功率LED汽车组合前照灯;高性能液晶背光源;大功率LED路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智能化LED路灯。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重点支持光宝华东营运中心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产能和引进新产品项目,快速形成产业规模;重点支持晶品光电(常州)有限公司进一步提高为光宝配套的能力,形成完整的LED上下游供应链,增强在全球LED产业中的竞争力;重点支持欧亚蓝宝光电增加投入,继续扩大蓝宝石基片生产规模,打造亚洲最大的蓝宝石衬底材料生产企业;重点支持欧密格光电扩大片式发光二极管生产规模。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半导体照明产业专业孵化器等。
建设目标: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构建,通过促进现有企业发展和对外项目招商,提升产业与产品技术含量,逐步进入产业链高端,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到2015年,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45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培育各类上市企业12家。
培育重点产品群:工业机器人、高端服务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捆绑、码垛、搬运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护理、康复等特殊功能机器人;智能电表、智能传感、智能控制及系统;智能短路器及成套设备;高速列车智能监控系统;轨道交通动力牵引系统用特种电缆及智能化C-GIS开关设备;轨道交通智能化屏蔽门系统;重型工程机械智能化装备及液压控制系统;大型、精密、高速、高性能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柔性制造单元、组合机床及关键零部件。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进一步在土地、政策及服务上,重点支持铭赛、汉迪、远量机器人企业面向工业机器人与生活智能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引进和引导我市部分企业进入机器人功能部件研发和生产领域,培育上规模的功能部件企业,提高机器人产业链的配套能力。重点支持新瑞重工发展成为我国中高端数控机床行业的重要骨干企业和上市公司,并大力发展数控机床领域的功能部件企业,形成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内的上下游配套体系。重点支持输变电、轨道交通及工程机械行业内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加快研发智能装备技术和产品,充分利用原有技术和市场基础,扩大智能装备产业规模,成为国内相关智能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机器人公共技术平台;机器人产业孵化器与加速器;高速、高精度、极端制造与智能控制机床设备关键技术开发的设计仿真系统与产品试验、检测平台;智能化工程机械系统试验及检测平台;电工电气园检测研发中心;智能化轨道交通设备控制系统试验与检测平台;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平台。
建设目标:围绕高分子新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新型复合材料产业领域,加快发展功能新材料产业。到2015年,园区营业总收入达到2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企业2家,培育各类上市企业7家。
培育重点产品群: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多维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新型纤维;新型阻燃高分子材料;聚碳级碳酸二苯酯等化工关键中间体;大尺寸风力叶片高强玻纤材料增强树脂;医用组织工程材料及其组织修复制品;纳米稀土材料;高性能镁合金;记忆型等金属智能材料;超纯净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高效节能冶金结合铜铝复合管;微合金化、超细化、高均匀度、高纯度的超级铝合金。
壮大龙头与骨干企业:重点支持安格特等企业加快拓展国内外产品市场以及应用领域,向下游延伸至汽车、轨道交通用轻量化、热塑性聚合物基板材,成为旗舰型、基地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新众精密向下延伸至医疗、药品及食品器械、航空航天用材、模具工业用钢等领域,重点支持天常玻纤扩展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并加快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尽快形成较完整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与复合材料产业链,充分利用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扩大产业规模。
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湖滨科技园;津通智慧谷;聚合物改性与应用技术研究院;车用低碳非金属材料研发中心;新众金属材料研发中心;材料表面工程创新服务平台;电子功能新材料公共技术平台等。
金坛市光伏产业园:围绕光伏产业链上下业,在后续产品、配套产品上延伸产业链,做大中游,集聚下游,扩大应用,引进一批配套企业;依托现有优势企业,推出一批合作载体,引进一批投资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到2015年,园区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超1GW,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家、超50亿元企业2家,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以及若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和创业中心,打造国内光伏并网发电的示范区,争取成为国家级光伏产业特色基地。重点支持园内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升级和产品提高附加值寻求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间,依托亿晶光电、美晶太阳能、华盛恒能、华盛天龙等龙头与骨干企业,在多晶硅原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以及太阳能装备领域,实施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兆瓦级太阳能关键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超硬复合材料(切割钢丝)技术、大直径硅单晶(φ10、φ12)生长设备与工艺技术、新一代硅基薄膜装备等项目。
重点支持光伏行业自建研发机构,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关键技术中间实验,实现产业化。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积极推动相关企业整合研究力量,在多晶硅、单晶硅拉晶切片及太阳能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形成较完整的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亿晶光伏研究院、光伏晶体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利用更大的创新平台整合相关项目与企业,形成更完整的光伏产业链。
溧阳市输变电产业园:围绕构建较为完整的变压器产业链、电缆产业链和高低压开关柜产业链,提升输变电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规模。到2015年,园区实现年销售收入超70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2家,园区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显著,产业链基本完善,产业技术能级稳步递进,集群核心企业链带作用明显增强,产业规模效应得到充分发挥。重点支持园内龙头企业与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扩大总量,提高技术与工艺水平,并积极拓展高端产品,形成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输变电产业基地。主要依托华朋集团巩固发展110KV、220KV变压器、加快发展500KV及以上直流变压器、研发制造750KV、1000KV超高压、大容量交直流及特种变压器;主要依托上上电缆集团发展特种、高电压、超高电压、大容量、大跨度电线电缆;引进国内外高低压开关柜企业发展新一代电器开关元件、GIS封闭式组合开关柜以及智能化、小型化、超高压高低开关柜(板)。重点支持园区加快建设各类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依托天目湖工业园区培育和引进变压器、电线电缆与电气控制研发机构,形成输变电产业研发区、电线电缆及材料技术研究院;依托经济开发区西区推进生产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市场交易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形成输变电产业服务区。
天宁区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围绕加快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材料产品体系,为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到2015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实现利税36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2家、亿元骨干企业20家以上。重点支持园区内骨干企业加大新能源材料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引进企业、项目和高端人才,尽快提高产品层次、产业集中度以及产业规模。依托天晟新材料有限公司发展兆瓦级风机叶片用结构型树脂合金泡沫材料;依托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透明导电氧化物镀膜玻璃材料;依托伊思达电池有限公司发展高性能电池;依托上能变压器有限公司发展太阳能逆变器。重点支持园区加快技术研发体系和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向园区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引进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的力度,联合科研院所、大学以及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为园区内企业做大做强提供科技基础条件。加快储能材料及器件研究院建设,形成较高水平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内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树立标杆,引领园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
钟楼区特高压变压器产业园:围绕超高压、大容量输变电成套设备设计、制造与测试,形成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生产能力,并提升电工材料的电压等级与品质,进一步增强输变电设备的整体配套能力。到2015年,园区销售收入超500亿元,力争成为国内技术水平一流、竞争优势明显的超高压与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研发制造基地。重点支持园区建设输变电成套产品区和配套产品区,吸引配套企业集聚,打造钟楼区沿运河输变电产业走廊。主要依托西电常变、常州东芝等企业发展500KV、750KV、1000KV的大型和巨型变压器;依托阳湖线缆、通光华银等企业发展110KV、220KV、500KV高压、超高压电力电缆;依托绝缘材料总厂、英中电气及依索沃尔塔等企业发展耐高压和超高压、高绝缘等级的高密度、高弹性绝缘材料。重点支持园区加快建设输变电设备技术和系统设计机构,突破高端技术与产品研发能力的瓶颈制约。建立与国家电网(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输变电设备技术检测能力。以钟楼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为龙头,引进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信息、市场信息、技术成果转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投融资服务。
戚墅堰区轨道交通产业园:围绕新型高速列车、城市轻轨、地铁车辆以及机车内燃机等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部件开发,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吸收、消化与再创新,提高轨道交通大项目建设的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有效整合产业链,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园区实现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的目标,将轨道交通产业打造成支撑区域发展的产业航母。重点支持园区以大功率内燃机车、城市轨道车辆整车为战略性目标产品,实施以龙头产品整合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大力发展高度集成的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高速重载大功率牵引系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等轨道交通产品。依托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发大功率内燃机车、交流传动货运电力机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低地板城规车辆。重点支持园区加快建设大功率牵引内燃机车动力设备、高速电力机车牵引系统试验平台;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设计、制造及试验技术平台;智能化设备与控制系统试验平台;轨道交通设备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试验检测平台等。
“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围绕三十个优先产业主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科技合作,以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和形成高端服务业品牌,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提供技术支撑。
以电网智能化和成套技术装备研究为核心,以特高压输变电、智能化控制、变电站自动化等为重点发展方向。在智能电网发电方面,推进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等分布式新能源电力入网。在智能电网输变电方面,加大特、超高压交直流变压器、智能变电站、超导超高压电缆等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在智能电网用户侧,加强新型配网自动化设备、智能开关设备与系统、智能电表、智能断路器、智能传感与控制器、智能家电、电能使用管理及数据处理软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群开发。
重点项目:800kV以上交直流输变电设备关键技术、电网和系统保护技术、无功补偿技术、电网就地调峰技术、铝包殷钢芯耐热铝合金倍容量导线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低压智能配电系统和元件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超高压和特高压直流控制保护系统开发及应用;大容量超导输电电缆设计与制造技术;输电线路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智能配电网监控与控制软件平台技术;高精度、长寿命、低功耗的新型智能电表研发及产业化;用户电能使用优化管理软件平台;光伏、风力发电等分布式新能源电力并网技术。
加快晶体硅太阳电池低成本产业化技术开发,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攻克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工艺技术及其自主生产设备的研发制造,实现批量化生产。研究开发光伏并网逆变器及光伏发电系统集成产品,实现市场化应用。加快太阳能光伏的应用示范,建设一批光伏屋顶示范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太阳能热发电领域,推进槽式太阳热发电集热管及关键材料的开发应用。
重点项目:高效率薄膜光伏电池;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低能耗生产多晶硅及超薄硅片技术;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及产品;大尺寸高效率(12%)长寿命薄膜光伏电池;太阳能电池成套自动化生产线(含镀膜、刻蚀设备);高效低成本N型硅太阳电池产业化;高透光率光伏玻璃产业化;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银浆产业化;面向30MW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激光刻蚀设备及产业化;光伏多晶硅浇铸设备;分布式高效低成本光伏并网逆变电源的开发及产业化;高效节能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供热系统产业化。
攻克2~3MW风电机组和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支持近海风力发电技术及成套设备研究开发,研制5MW海洋风电装备。支持大型偏航轴承总成、风叶主轴轴承、大功率变流(频)器等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研制,形成完整的风电产业链,提升我市风电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重点项目: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安装平台与成套工程系统;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及大容量并网保护系统;长寿命大型风力发电叶片的新型树脂开发;兆瓦级以上风力发电组用变流、变浆、监控等智能化系统及并网控制系统;1.5MW以上风电机组主传动齿轮箱关键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MW级风电机组用轮毂等关键部件研发和规模化生产;1.5MW至3.0MW风力发电机复合材料叶片研发及产业化;MW级风电机组变桨距、偏航和刹车集成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风力发电变桨用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MW级风力发电机组及风电场控制系统开发及产业化。
核能产业,做精做强现有配套企业,推进新型核级阀门电动装置、核级风机用100千瓦以下交流电动机、核废物库遥控吊车等产品研制及产业化。引导装备基础和经济实力的企业,如西电变压器、宝菱重工、新瑞机械等大型企业积极进入核电装备行业。生物质能产业,推进清洁生物能源和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和生物质能源的研发与产业化。建设一批生物质能利用科技示范工程。
重点项目:核电用关键材料和核电装备的开发;核级海绵锆、百万千瓦级核电系列用管、核级不锈钢无缝管、核电用电缆、不锈钢管道配件、核电用钛合金管道配件和核动力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用I—690管材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产业化。清洁生物能源和秸秆直燃锅炉、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气化炉及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20万t/a生物柴油和延伸产品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均相连续化制备生物柴油联产生物质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木薯发酵生产丁醇绿色工艺与关键设备产业化;生物质等制备氢气关键装备及高密度储存材料;非粮食作物制备二代生物柴油技术及成套装备。
围绕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模块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加强新能源汽车整车的优化设计和集成技术、轻量化技术、规模生产工艺和成本控制技术研发,加强大功率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模块生产技术研发,推进我市纯电动微型、轻型汽车、城市客车的开发与商业化应用,重点推进国家“微型电动车(纯电动低速乘用车)”试点城市工作。优先在城市公交、公务、供电维修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推进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及试点工作,带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重点项目:纯电动客车新型整车设计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总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轻量化材料应用技术;高功率、高容量磷酸铁锂、锰酸锂动力电池、宽温区镍氢动力电池(组)制备技术;低成本燃料电池与超级电容器及其关键材料;新型动力电池能量管理、测试技术;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系统技术;电动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技术;新能源汽车专用装置与配套设备技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示范运行、应用推广模式研究。
重点发展以治疗性抗体为代表的靶向性治疗药物,开发形成一批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神经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及核苷酸药物等化学药替代新药;大力发展以重组疫苗为重点的新型疫苗,并开发联合疫苗应用技术;基因治疗药物输送系统及靶向药物载体技术;支持以蛋白质结构为基础的新医药筛选和开发;改造和提升多肽类药物制备工艺技术;积极突破干细胞应用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治疗技术;核酸干扰技术;重点开发面向肝炎、人禽流感等传染病和肿瘤早期诊断试剂和检测技术;积极扶持肝素等生物药物制剂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重点项目:针对肺结核筛选优化后的疫苗;人用、兽用狂犬疫苗;甲肝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HIB多糖结合叶疫苗、多价肺炎多糖结合疫苗等。
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重组人抗血栓蛋白(rHAp);肿瘤靶向性细胞凋亡诱导剂TRAIL变体;广谱抗癌药物SapC-DOPS;TAT-N25多肽治疗肿瘤药物;重组胰生定多肽;14肽生长抑素;降血压多肽药物。
商业化药物分子片段库、药物先导化合物;抗肿瘤候选新药HDAC1抑制剂;新型喜树碱衍生物抗癌药;抗肿瘤新药CAHB;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降血糖药物G004。
纳米晶-免疫荧光检测试剂盒;功能基因克隆序列标志片段显示分析试剂盒;生物荧光探针及其试剂盒;艾滋病早期快速诊断试剂盒;系列高活性诊断用抗原;风疹、结核等系列金标快速诊断试剂盒;确诊试剂盒;高危人状病毒检测试剂盒;基于基因的肿瘤个性化用药筛选试剂盒和服务;新型食品安全检测产品。
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菌类、维生素类、抗寄生虫类、计划生育及激素类、心血管病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手性药物等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大力开发生物转化的清洁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积极引导、扶持原料药及中间体生产企业向医药研发和生产转型。在仿制药生产的坚实基础上,重点打造以“给药系统”为首的制剂研发共性技术平台,突破新剂型、新制剂等药剂技术壁垒,支持、引导并推动企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级仿制药”的研发和产业化。同时,积极运用前沿生物技术成果,发挥常州传统中医药历史积淀深厚的优势,开展对“孟河”医派验方的新药筛选,加强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创制一批疗效明显、治疗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重点项目:培南类抗生素、瑞舒伐他汀钙、心血管药抗病毒药物盐酸伐昔洛韦和吉米沙星、抗癫痫药左乙拉西坦等原料药;手性药物地尔硫卓前体顺-羟基内酰胺等。
重点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介入式医疗器械及数字化医疗设备,人体硬组织修复与替代、血液透析器及滤过器、血液透析浓缩液、气动管道物流传输系统股骨近端手术器、肛直肠肌功能生物反馈仪、精密蠕动灌装系统、血液透析器和滤过器等方面。引进和开发小型医疗器械的同时积极推进高端数字化医疗器械与装备的引进和研发,提升我市医疗器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医用材料重点领域包括人工皮肤、神经生长因子、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生物活性修复功能的钛合金骨科等高性能植入材料、药物涂层支架、组织工程神经、新型医药包装材料、医用敷料、高性能医用卫生材料等。
重点项目:数字化手术室、整个医院的物联网集成系统;抗菌促愈医用生物敷料、广谱快速杀菌止血纳米医用敷料、高性能骨科内置物、高性能可降解骨植入物、生物相容的高性能人工关节、高性能骨科修复材料、高新能生物相容种植牙、可降解金属吻合器及缝钉;便携式家庭人工肾血液透析仪、一次性空心纤维血液透析器、滤过器及高通量透析器。
围绕有效降低传统化工过程能耗和污染需求,以酶工程和发酵工程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关键酶制剂和高效生物催化剂制备技术,重点突破工业酶规模化表达、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关键技术,迅速壮大L-乳酸、长链二元酸、手性氨基酸等高端发酵工程产品。大力推广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的产业应用,加快我省传统石化行业绿色制造和技术跨越步伐,形成单体制备、高分子聚合、材料加工、产品应用等发酵工程产业链。
重点项目:甘露庚酮糖、甜菊糖;淀粉酶、糖化酶;吡咯喹啉醌(新型维生素)、L-茶氨酸(绿茶氨基酸);废弃动植物油脂生产生物增塑剂等。
围绕我市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关键新材料,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为发展方向。高性能纤维材料,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为重点,加快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多维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新型纤维材料的产业化。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重点突破半导体材料核心技术,加强蓝宝石晶体、氮化镓单晶、衬底、外延制备技术的研发,支持光刻胶、电子化学品、电子浆料等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研发。绿色化工材料,依托中科院成都有机所、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加快开展阻燃高分子材料、化工关键中间体等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重点项目:存储密度在1012bits/cm2的蓝光信息存储材料及器件;面向平板显示的液晶材料、荧光材料等关键材料产品;基于非石化原料制备的环境友好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功能晶体材料及其在微电子与光通信中的应用产品;高强玻纤材料增强树脂及大尺寸风力叶片;集成光电子与微纳电子封装用高分子材料;环保型关键有机硅、有机氟高分子材料;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多维复合材料等高性能新型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光纤预制棒、新型光纤材料与光器件制备技术;新型阻燃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
高性能特种钢铁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新一代优质特钢、核电、风电、高速列车用钢制备技术。轻质合金与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兼具高强高韧铝合金、耐热和变形镁合金制备技术。功能性金属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高导高强耐电冲蚀铜合金、大尺寸非晶材料、耐温磁性能材料制备技术。
重点项目:高性能镁合金研究与产业化;大飞机等重点工程用颗粒增强轻质超高强金属复合材料;超纯净高性能镍基高温合金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稀土处理紫杂铜直接生产高性能铜合金管材及其产业化;高效节能冶金结合铜铝复合管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化;颗粒增强铝基原位复合材料汽车轮毂的开发与产业化;核电用不锈钢和钛合金管配件冷挤压成型及产业化;微合金化、超细化、高均匀度、高纯度的超级铝合金研发;光电领域稀土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产品、纳米稀土材料规模化制备及应用技术。
发展大功率LED外延片的生产、芯片的制备和封装,重点推进大功率LED在民用灯具、市政照明、汽车、背光源、景观装饰等方面的应用及产业化。重点推进高亮度LED显示及照明产品关键技术、新型柔性OLED照明、背光和显示屏技术、高清晰度大尺寸OLED显示屏技术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形成较完善的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半导体照明高新技术龙头企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若干知名品牌产品,推进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建设。
重点项目:半导体路灯产业化与示范推广;蓝宝石衬底基片及其制备的产业化;LED高效荧光粉的研发及产业化;高效可靠功率型LED照明产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高端LED外延片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大功率半导体照明封装技术;半导体照明关键材料(氮化镓、碳化硅)制备技术;半导体照明器件制造环节的关键技术;高亮度LED显示及照明产品关键技术;新型柔性OLED照明、背光和显示屏技术;高清晰度大尺寸OLED显示屏技术研发。
重点发展与物联网产业链紧密关联的硬件、软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四大核心领域。着力打造传感器与传感节点、射频识别设备、物联网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网络与内容服务、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产业。支持发展微纳器件、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设备、微能源、新材料、计算机及软件等相关支撑产业。
重点项目:物联网芯片及传感器;射频识别设备;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微纳器件;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传感器网络安全性及抗干扰技术;精确定位、数据融合等核心支撑技术研发。
重点发展新一代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特种行业机器人等,研究开发模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智能感知与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等共性技术及产品,初步建成省内领先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重点项目:具有环境识别和作业多功能仿真机器人集成系统设计技术;仿真机器人的运动、感知、驱动与控制技术;码垛机器人与现代仓储物流系统的集成技术;服务机器人的认知、感知智能技术;工业焊接机器人多联动、护理、康复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
以国家火炬计划常州软件产业基地为龙头,以五大产业重点行业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及其应用系统。依托常州动画产业基地、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太湖基地等产业基地和集聚区,加速发展动漫网络游戏及衍生产品,发展以产品、服装、包装创新设计为代表的工业设计业。
重点项目:基于3D/4D技术的动漫设计开发支撑平台软件;现代装备、信息家电等嵌入式软件支撑平台技术;实时防护、网络监控、安全存储、数据备份等信息安全软件技术;图形图像、音视频等数字内容加工与处理软件技术;数字内容处理及服务支撑平台软件技术;软件服务外包共性支撑技术;软件质量保障服务综合技术;基于高清的虚拟现实三维渲染、三维仿真技术;应用于网络游戏主题体验公园的生物感应交互与智能机器人技术。
依托江苏省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国家轨道交通重点工程,紧跟新一代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趋势,以大功率内燃机车、城市轨道车辆整车为目标产品,大力发展高度集成的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数字化轨道通信系统、智能化视频系统等数字轨道交通产品。同时,围绕高速重载大功率牵引系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中低速磁浮列车、低地板轻轨车辆、轨道交通施工装备等高端技术开展研发及产业化,全面提升我市轨道交通关键产品及集成系统的技术水平,打造国家级轨道交通创新战略联盟及产业化基地。
重点项目:大功率客货运内燃机车产业化;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整车制造技术;轨道交通高速电力机车牵引系统的产业化;轨道交通智能化屏蔽门系统产业化;高速列车数字化标签与管理技术;基于智能化的列车网络监控系统关键技术;高速列车运行环境系统智能化技术;高速列车地面专家系统关键技术;高速铁路灾害信息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以提升工程机械智能化、整机可靠性、节能降耗及关键技术零部件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开发大型、重型施工机械与小型工程机械为产品创新方向,依托骨干企业、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做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智能化路面施工机械;高效环保智能化热再生养护机械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大型移动式起重机研发与产业化;智能化铲土运输机械研发及产业化;180-300千瓦高效重型掘进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大功率高性能中压变频传动装备开发及产业化;大吨位液压履带式挖掘机研发及产业化。
以智能化、高性能、低排放为技术发展方向,依托常柴、常发、东风农机等企业集团研究院和工程中心、常州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等一批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加强国内企业强强合作,加强国际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研究开发智能农机的关键装备,开发专用耕地整地作业机械装备,研究环境调控装备技术,开发实施调节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自动控制装备技术,开发设施农业精准作业装备,设施生理生态信息获取装备技术等。全面提升我市现有农业装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
重点项目:低排放柴油机及关键零部件;数字式发电机组;大马力轮式拖拉机;智能变量灌溉系统;智能除草机械;智能温室系统示范;可控制变量施药、施肥技术装备系统;设施农业精确装备;高速插秧机;静电喷杆式喷雾机;多功能农用整地机;农业物联网技术装备及软件;田间作业多机协作系统;智能耕地作业系统示范;农业生产网络实时信息服务系统及装备。
以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为方向,重点发展高精度、智能化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打造面向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全面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向高端攀升。
重点项目:高精度系列数控内圆磨床产业化应用;数控高速精密冲压自动化成套设备;高档数控系统及伺服控制系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及规模产业化;高效精密重型数控轧辊磨床研发与产业化;数控重型金属板材柔性成形装备;伺服电机驱动数控精密压力机;同步双驱、高速高效、精密卧式加工中心研发与产业化;开放式数控激光加工设备及生产线;超声电机及其驱动与控制的微纳米定位系统的产业化。
发展片式化、微小型化元器件如磁性变压器、功率电感器、继电器等。研发基于SiC材料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并实现产业化。发展贱金属电子浆料(Ni、Cu)及环保型关键电子材料,推进器件绿色化。
重点项目:0.5微米~90纳米微芯片光掩模关键工艺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高可靠、高精度、高分辨率传感器及敏感元件研发及产业化;基于SiC材料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研发及产业化;片式高频、高稳定、高精度频率器件及其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硅基微型传声器和高保真、高灵敏度、低功耗电声器件研发及产业化。
在数字视听领域,发展面向车载或手持的多媒体移动终端、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移动数字电视、GPS+CMMB一体机系列等数码产品。面向3网融合,发展笔记本电脑、高性能服务器、并行计算机、海量存储设备等,加快国产CPU应用产品研。熊猫体育app